从这个角度看,樊哙的处境变得复杂起来。刘邦当然不该轻易处死一个忠诚的将领,尤其是在他已将吕雉视为一个重要的政治棋子。历史记载提到,樊哙曾在垓下之战前有过谋反的念头,但这件事到底有多少真相,史书并未详细说明。也许,樊哙仅仅因为一时的气话,才口出过一些激烈言辞,刘邦听后未曾放在心上,但最后却成了别人利用的工具。
那么,谁才是向刘邦打小报告的人呢?从史书来看,可能是反对吕雉的功臣集团的某些成员,如陈平、周勃等人。陈平作为刘邦的亲信,能够接触到刘邦,并巧妙地激怒刘邦,成为最大的嫌疑人。丰沛集团的其他成员,如卢琬、萧何等,也有可能是其中的幕后推手,但他们与樊哙的关系并不密切。
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,正是陈平向刘邦告了樊哙的黑状。他可能低估了事态的严重性,没想到刘邦竟然会决定亲自处置樊哙,并将执行任务交给他。陈平显然不想亲自动手,但他也没有办法拒绝刘邦的命令。
于是,陈平巧妙地与周勃商量,决定把樊哙押回长安,由刘邦亲自处理,而不是直接杀掉他。陈平的计策取得了成功,樊哙被暂时保住了性命。途中,陈平收到刘邦驾崩的消息,他心生疑虑,认为吕雉可能以为他已杀了樊哙,准备先下手为强,于是他不顾圣旨,急忙返回长安。
当陈平回到长安后,他没有给吕雉反应的机会,直接闯入刘邦的灵堂,装作伤心欲绝地哭泣。吕雉见状,意识到陈平的苦心,并最终接受了他未杀樊哙的事实。从此,陈平在吕雉面前的地位稳固,成为了刘盈的太傅。
不久后,樊哙被吕雉重新任命为官,并恢复了原职。尽管吕嬃对陈平有所不满,但吕雉最终将他视为自己的亲信,陈平成功地从这场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。
樊哙最终在汉惠帝六年去世,期间没有特别的历史记载。吕嬃虽在朝中插手,但其插手并未改变什么。樊哙死后,吕嬃被封为临光侯,但这个封号背后可能另有深意。吕雉可能是想将吕嬃远离朝廷,以避免她在京城惹事生非。
吕雉虽然掌权了十五年,但始终对功臣集团心存忌惮。直到她去世,吕家兄弟开始犯下愚蠢错误,尤其是吕禄,他交出了兵权,并疏忽大意。最终,周勃、陈平等人策动兵变,吕家成员被全部斩杀,连小孩也没有幸免。
樊哙的儿子樊伉继承了舞阳侯爵位,但由于他的血统问题,这个爵位最后也断绝了。这一连串的事件,揭示了那个时代复杂的权力斗争,以及政治斗争的无情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